查看原文
其他

叶锦添 | 斩获奥斯卡后的20年,在艺术创作上打破多重边界

导筒directube 导筒directube 2022-05-02


上世纪80年代,叶锦添从在《英雄本色》中担任美术设计开始入行,以新人的姿态与导演吴宇森和徐克合作,他表示:“当时的电影美术,我觉得还不是很清晰的,那个时候我自己很想钻研绘画,想积累些作品拿出来。”徐克看到叶锦添的学校毕业展上的绘画作品,极力邀请他去做电影美术,1980年代徐克电影中的很说美术布景都出自叶锦添之手。



做了电影后,叶锦添发现电影创作牵扯到非常多的方面,而且工作起来需要很多配合。“那个时候,我们是比较大胆的,自己要做自己的东西,很多经验还蛮好玩的,我记得当时拍完《英雄本色》,我自己对电影还有点抗拒,对我来讲觉得太复杂了。”


《英雄本色》 (1986)剧照


叶锦添是摄影师出身,毕业于香港理工学院高级摄影专业,他曾在诸多知名香港电影的片场拍摄胶片剧照,比如《胭脂扣》,对此他谈到了摄影对自己艺术创作的重要影响:“摄影对我来讲还是蛮重要的,通过摄影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拍照时那种拿着相机去到哪里,有感觉就拍,有感觉就拍的体验,全部都是外发的,外面给我讯信我就反应。但是绘画就等于纸是白的,什么都没有,我就要把内容做出来。因为我的绘画也是比较倾向超现实主义,所以我一直在产生故事,两个东西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但摄影对我影响可能最大,做电影也从做摄影开始。有部戏叫《柏林苍穹下》,因为那部戏我就决定做电影的,因为对我来讲太震撼了,我看了好多次。”


《柏林苍穹下》(1987)剧照


经历过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种种华彩和跌宕经历,叶锦添在青年时代便毅然选择离开港岛,在台湾,欧洲游历并就地创作,这种四海漂流的状态帮助叶锦添进行了全新的艺术思考。“其实在香港,我不会满足香港本身的形象,香港那个时候主体性还不是很强,对应的好处就是有很多外国东西进来,所以就吸收外国文化、吸收最新潮的东西,这让我们感觉好像和全球同步,但我后来还是发觉事实上并没有。”


叶锦添认为90年代的香港,还未在艺术层面上达到全球真正的最优质的程度,“我一直在找我自己觉得哪个东西是最好,往那个方向走,那时候很喜欢欧洲的东西,但不喜欢美国的。觉得欧洲的作品很有艺术感,当时我们学绘画,学编景,欧洲的东西情感很丰富,非常之美,力量也很大。”


叶锦添


九十年代末,叶锦添迎来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一次银幕创作,便是加入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剧组,回忆起剧组经历,他表示和李安的合作“最好玩”。叶锦添与李安日常都比较沉默,但围绕作品也可以展开高效的交流:“李安平时坐在那边不讲话的,但他一做事要跟人家交流也很会讲,蛮厉害的。他其实有好多面,但跟剧组里的同事们也没有很多共同兴趣。我们可能都比较严肃,反而平时聊天能聊很多。”


《卧虎藏龙》(2000)剧照


叶锦添谈到对于古装戏对于历史的考据,在拍摄《卧虎藏龙》中玉娇龙去偷剑的戏时,他和摄影师、武术指导产生分歧,因为北京王府的围墙结构复杂,武术希望拍出凌厉的动作,但叶锦添认为要以尊重还原场景的历史样貌为前提,李安导演为此也需要一起研究历史,“我们很严格,要做到很地道,要讲这个原则怎么守。”



最终,《卧虎藏龙》让叶锦添成为了首位华人“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得主,也进一步促成之后他的“新东方主义”的出现。


鲍德熹,李安,叶锦添在奥斯卡颁奖典礼现场


叶锦添对欧美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美国文化中带有一定非人性和对计算的依赖,反应到如今就是大数据的体现;而欧洲文化中则拥有几个大的文化源头,他举例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创作为什么会在欧洲大受欢迎:


“黑泽明本身非常喜欢莎士比亚和西方文学,莎士比亚是讲结构主义的,就像管弦乐一样,我们可以称为莎士比亚美学。我之前做了一些莎士比亚的戏,用中国的传统戏剧来改编,当时也深入跟很多人去研究莎士比亚,他的理念在西方戏剧史里面占了好大的比例,后来的东西都去反他,但前提是你要先看懂他的表达。“


叶锦添担任服装设计的舞台剧《罗生门》


叶锦添在电影和舞台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创作痕迹,曾为《如梦之梦》《孔雀》等数十部剧场作品设计服装,他认为,相比电影当中的创作,舞台拥有更悠久的历史和纯粹的表达,而电影也随着商业化、数据化变得越来越抽离,跟人的内在性越来越来抽离,也让人的本质有点迷乱。


叶锦添深知舞台可以帮创作者回归初心:“面对生存,全世界都是这样,随时都是一种退化的状态。但是舞台会经常提醒你很多本质的东西。就为什么要演戏?人在干嘛?人为什么会看待另外一个人演戏,一个人怎么变成另外一个人?我演的时候怎么变成另外一个人,是什么意思,变得过程里面看到什么?”


1993年,叶锦添在台湾为舞台剧《楼兰女》设计服装,是他第一次给舞台剧设计服装


新千年之后,叶锦添也参与了很多内地电影的美术工作,如《风声》《1942》等,他回忆起刚到大陆进行合作时,很多幕后工作者对港台电影是有很大的归属感和向往的,如今余韵已经慢慢比较淡了


而带着各种ip的美国电影逐渐成为主流,像马丁·斯科塞斯这样的老电影人也成为稀有的存在,而最近几年,又开始流行模仿日韩的类型片和演员表演方法。他认为华语片自己的发展还需要能抵抗住文化的输入,形成自己的特点。


《风声》(2009)剧照


如今,叶锦添继续扩大着自己的创作范畴,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创作也十分频繁,他也希望获得比电影美术工作更大的自由度和思考空间,“我做电影也好、舞台也好,做当代艺术也好,我是一贯的、没有差别的。我在每个媒介里面深入,每个行当都是不同的宇宙。“


近年来,叶锦添在创作上打破了多重边界,横跨摄影、录像、雕塑、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肯定是名叫Lili的人偶,这也是是叶锦添近年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作品。


Lili


叶锦添带着Lili环游世界,从香港、纽约、巴黎、布达佩斯、伦敦、巴黎、美洲、南非再到上海,他携Lili与世界各地的陌生人对话,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实践试图重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叶锦添看来,Lili就像一面镜子,填补了可以衡量的真实世界以及我们想象与记忆之间的鸿沟。


Lili是叶锦添近年来探索东方文化源头最重要的作品


谈到Lili的起源,叶锦添表示,她其实是过往作品的一个延续。在创造《原欲》,一件流着泪的青铜雕塑时,很多人看到这个作品后跟他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这启发了他创作Lili的灵感。Lili与不同的背景、人群、文化结合,也仿佛拓展了时间和空间。


叶锦添雕塑作品《原欲》

除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叶锦添也非常关注国内外年轻艺术创作者的发展动态,从参与国内影展评委工作,到自己聚焦年轻艺术家拍摄电影短片,叶锦添希望更多为年轻群体提供服务或展示空间的可能性出现。


叶锦添在「HiShorts!厦门短片周」担任终审评委


在他最新的短片《无尽的爱》当中,他将伦敦有名的大艺术家和新人放在一起,让他们在电影中一起出现、共同创作:“最近伦敦这个城市帮了我很大的忙,在伦敦我会找到很多不同点,有机会去看多种多样的文化,去听不同文化的人怎么讲他们的故事,也是一个新的学习的过程。“


叶锦添和Lili在伦敦

叶锦添近期也刚刚完成东京奥运会中国奥运代表团领奖服的设计工作,他表示之后还会去尝试和挑战新的领域及方向:“艺术世界里我做了很多尝试,想做纯粹的东西,想真正去研究本质。“


关于叶锦添更多的创作故事,可以在腾讯新闻谷雨影像出品纪录片《先见之人》第三期中看到,纪录片已于6月28日正式上线。


*腾讯新闻谷雨影像出品纪录片《先见之人》第三期6月28日正式上线,登录腾讯新闻客户端,搜索“先见之人”观看视频。


叶锦添,游走于当代艺术创作、电影美术、服装设计等多个领域的艺术家,其“新东方主义”美学理念了诠释古代文化对未来的启示,让世界了解到东方文化艺术之美。2001年凭借《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与英国电影学院“最佳服装设计”,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艺术家。 他在大型史诗电影《赤壁》、《夜宴》,舞台剧《楼兰女》、《长生殿》、《如梦之梦》、《孔雀》、《十面埋伏》以及电视剧《大明宫词》、《橘子红了》、《马可 · 波罗》等作品中的美术创意充满文化气息与创新的服装美术,一直以来备受国际的瞩目与肯定。合作对象包括吴宇森、李安、陈凯歌、冯小刚等知名导演、杨丽萍和阿库汉姆等知名艺术家与艺术团体。 叶锦添曾以中、英、法多种语言出版个人作品集《繁华》、《流白》等,2016年出版《叶锦添的创意美学:流形》一书,由著名设计师朱赢椿担任装帧设计。自2002年起,叶锦添先后在世界各地举办创作特展。2016年3月,在法国亚眠文化中心举办《平行 PARALLEL》叶锦添个人艺术展览,同年9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举行《叶锦添:流形》艺术大展。




📎李安《卧虎藏龙》公映20周年专访:这是我一生中最难拍的影片



「导筒」微信号   directube2016 


福利 | “全球电影节官网,VFX&CG行业网站以及海外流媒体推荐”合集资料包分享


推广/合作/活动

加微信号:directubee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